谁才是“真正”的骗子?
我们所有测试中的参与者,人数加起来应该有几千人了。偶尔,我们也会遇到非常贪婪的骗子,他们想得到尽可能多的钱。例如,。
我觉得,从贪婪的骗子和小骗子给我带来的财产损失来看,我们的实验能大体上表示出社会中的不诚实现象。很少有人会大范围地偷盗,但到处都有小打小闹地行骗的人。他们通过多报自己工作的时间,申请保险索赔时夸大自己的损失,给别人推荐不必要的治疗方案等方法行骗。公司也有许多占小便宜的手段。例如,信用卡公司不给出明确的原因就小幅提高利率,收取各种隐藏的费用和罚款(在公司里,这些费用和罚款通常被称作“附加税”)。或者,银行总会在处理支票时表现得不积极,这样就能多保留一两天储户的钱,还会对透支收取保护费,或对使用自动取款机收取额外的费用。所有这些都说明,关注恶性的不良行为显然很重要,但抑制那些程度虽小却普遍存在的欺骗可能更重要。因为这种欺骗在大多数时间都对我们有影响,我们既可能是欺骗他人的人,也可能是受骗者。